一、活动简介
为了促进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CSIG)机器视觉专委会与国内外同行在人工智能领域前沿理论与技术方面的交流,特举办2023第三届CSIG机器视觉与智能研讨会。本研讨会由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CSIG)主办,CSIG机器视觉专委会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联合承办,为CSIG机器视觉专委会2023年度学术会议。本研讨会很荣幸邀请到陈华富教授、丛杨教授、冯结青教授、梁荣华教授、吕建成教授、夏桂松教授、肖侬教授、张道强教授等八位著名学者来做精彩的专题报告,采用线下讲座的方式进行,热忱欢迎感兴趣的老师和同学前来参加,与专家互动。
主办: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CSIG)
承办:CSIG机器视觉专委会、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时间:2023年11月12日
地点: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信息楼203报告厅
二、执行主席
吴建龙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副教授
吴建龙,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哈尔滨工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和“鹏城孔雀计划”特聘岗位。2014年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电信提高班,2019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多模态学习和计算机视觉等。近五年在Trans. Image Processing、CVPR和ICCV等顶级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40余篇。担任CCF A类会议NeurIPS 2023和ACM Multimedia 2023、ICPR 2022/2020领域主席、期刊TCSVT和IJMIR客座编委。主持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等。荣获CCF A类会议SIGIR 2021最佳学生论文奖和2021年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
林宙辰 北京大学教授
林宙辰,北京大学智能学院跨媒体通用人工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研究领域为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在人工智能核心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290余篇,出版中英文专著5本,谷歌引用数3.1万余次。曾多次担任多个业内顶级会议的领域主席,包括CVPR、ICCV、ICML、NIPS/NeurIPS、AAAI、IJCAI 和ICLR,曾任ICPR 2022程序共同主席、ICML 2022/NeurIPS 2022/NeurIPS 2023/CVPR 2023/ECAI 2023/ICLR 2024资深领域主席。曾任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编委,现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Vision 和Optimization Methods and Software 的编委。曾获2020年度CCF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CSIG)机器视觉专委会主任,CSIG、AAIA、IAPR和IEEE 会士,国家杰青,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负责人。
三、特邀专家
陈华富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精神疾病脑网络模式识别与疾病影像表征
报告摘要: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孤独症等精神和神经疾病发病率和漏诊率高,影像特征不明显,尚无客观指标用于早期诊断、风险评估及治疗方案的选择。精神疾病脑影像分析涉及复杂的人工智能分析模型和方法。报告主要介绍利用脑功能活动的动态因果网络,脑结构因果协变网络,脑功能和结构梯度分析方法,遗传影像学方法和个体化脑网络模式识别预测模型,揭示神经精神疾病影像学特征,提高分类准确率,为临床诊断和评估提供信息学客观的指标。
个人简介:陈华富,男,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四川天府创新领军人才,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理事、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理事,四川神经科学学会理事长、高场磁共振成像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磁共振脑影像数据模式识别的人工智能与神经、精神疾病影像机制研究。主持了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以及科技部重点研发人工智能2030项目等20余项科研项目。作为通信作者在PNAS,Science Advance,Nature Communications,Cell Reports, Molecular Psychiatry,Brain, Neurology, 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 等杂志发表SCI论文300余篇,被SCI引用12000次,获四川省科技进步自然科学类一等奖。
丛杨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机器人视觉感知,自主技能泛化及思考
报告摘要:机器人感知和认知能力是智能机器人自主行为的关键,而视觉和机器学习是机器人感知和认知的重要手段。虽然近年来涌现出许多令人兴奋的进展,但机器人感知和认知中的一些核心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导致机器人还无法完成很多人类看似简单的工作。这其中尚待解决的两个问题是机器人泛化能力较差和自主在线学习能力不足。报告结合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背景和特点,主要阐述针对机器人感知和认知中的视觉识别和在线学习问题所开展的探索性研究工作。
个人简介:丛杨,博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青,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IEEE Senior Member。2009年至2011年,先后在新加坡国立(NUS)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从事研究工作。2014年在美国罗切斯特大学计算机系和大数据研究所访问。主要从事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医学影像分析、大数据处理、机器人伺服等研究。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杰青、优青、重点、中科院课题多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项目等。获得CAA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辽宁省青年科技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2),辽宁省自然科学成果特等奖(排名1)。目前已在国内外期刊和会议上发表80余篇文章,其中包括视觉和模式识别顶级会议CVPR和IEEE Transaction和模式识别顶级期刊Pattern Recognition等,参与出版Springer 专著一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软件授权7项,目前,担任国际SCI期刊副主编和多个国际知名会议的PC member以及多个国际知名期刊和会议审稿人。
冯结青 浙江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基于多视图的高保真人体重建系统
报告摘要:基于图像建模是快速、便捷地获取三维模型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构建三维人体模型数据库的基础。针对非刚性静态人体建模,构建和开发了基于多视图的高保真人体重建系统。首先介绍采集的硬件系统,然后介绍人体建模的流程和研究进展,包括人体图像抠图、相机标定、面向皮肤的弱纹理和毛发遮挡的稠密重建、点云去噪和修补、点云三维重建、非刚性人体重建精度的度量等。通过该系统,最终获得了毫米级精度的静态三维人体模型。
个人简介:冯结青,男,浙江大学CAD&CG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应用数学系,获应用数学博士学位。1997-1999年先后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和香港中文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系从事访问研究。1999年2月加入浙江大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2003年12月晋升研究员,2011年1月转聘为教授。研究兴趣包括图形绘制、几何造型、立体视觉和光热太阳能仿真与建模等。研究工作曾获2009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0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目前担任《图学学报》副主编、《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编委、《Visual Computing for Industry, Biomedicine and Art》编委、《计算机科学》编委。
梁荣华 浙江科技学院教授
报告题目:手部深层生物特征识别和防伪的理论与方法
报告摘要:指纹是身份认证的金标准,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广泛应用于公共安全和民用领域。然而,传统的指纹识别技术建立在表层特征之上,难以识别约5%的磨损和老化等低质量指纹,且容易被伪造样本(指纹膜、假肢等)攻破。解剖学研究表明,手部深层特征蕴含真皮指纹、汗腺、微血管血流状态等信息。然而,深层特征的研究面临数据获取难、表层深层融合难和多层级特征表征难等挑战,本报告介绍了浙工大与清华大学合作多年的研究成果——手部深层生物特征识别和防伪的理论与方法。相关理论与方法在海鑫科金、海康威视等生物特征识别龙头企业技术转化,有望在海关、刑侦、金融等高安全场景身份认证中发挥重要作用。
个人简介:梁荣华,男,浙江科技学院副校长,教授、博导。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主要从事多模态数据的感知与理解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国家自然基金重大仪器和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省部级项目20余项;相关成果在IEEE TPAMI、TVCG、TKDE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以第一完成人获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等奖励;任“智能感知与系统”教育部工程中心负责人,任国际期刊IEEE Trans. Cognitive and Developmental Systems 等编委。
吕建成 四川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面向异构计算环境的去中心化联邦学习
报告摘要:联邦学习可以突破数据孤岛和隐私保护瓶颈,是助力人工智能落地的新兴技术。然而,联邦学习应用于实际场景时,常面临异构的计算环境:设备计算性能异构、通信网络和训练数据异构。现有基于中心化参数服务器的主流优化范式存在计算和通信瓶颈,面临扩展性差、通信开销大、模型性能低等现实问题。去中心化架构及其衍生算法是解决上述难题的可行方案之一。本报告主要介绍团队在去中心联邦学习方向的系列工作,重点围绕去中心基础架构、通信优化、个性化模型优化开展研究,为异构计算环境的联邦学习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个人简介:吕建成,四川大学教授,IET Fellow,IEEE Senior Member,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负责人;主要研究神经网络基础理论,并在自然语言处理、工业智能化、智慧医学、智慧文创等领域开展应用研究;研发了颅骨重建人脸检索、核电主泵运行性能监测与核电设备表面缺陷检测等系统;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中国计算机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
夏桂松 武汉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事件脉冲视觉感知理论、方法与应用
报告摘要:事件相机通过记录场景的光强变化事件来感知信息,异步输出反映场景光强变化的事件流。相较于传统的视觉感知方式,事件相机具有极低的延时(高时间分辨率)和极高的动态范围,在场景目标成像、检测、定位和三维重建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得益于极高的时间分辨率,事件相机能有效补偿视觉场景中的遮挡、运动模糊导致的视觉纹理和几何运动信息缺失。报告将主要针对极端条件下的视觉内容增强问题开展讨论,探索事件相机在视觉成像领域的新技术与新应用。
个人简介:夏桂松,武汉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现任国家多媒体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长期从事计算机视觉、智能无人系统、遥感智能信息处理等研究,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联合重点、优青、重大研究计划等项目30项,系列成果发表在IEEE TPAMI/TIP/TGRS、IJCV、CVPR/ICCV等业内知名期刊/会议上,谷歌学术引用18000余次,并在国家重要工程和知名企业相关业务场景中成功应用。获得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IEEE GRSS最有影响力论文奖、Remote Sensing杰出贡献奖、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等奖励和荣誉。应邀兼任SCI一区期刊ISPRS J. P. RS编委(AE)、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遥感图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模式识别和机器智能委员会常务委员等。
肖侬 中山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高性能算力网络计算技术
报告摘要:网络计算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计算模式,我们将重点介绍从网格计算到HPC算力网络计算技术。
个人简介:肖侬,博士、中山大学/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高层次人才,CCF Fellow。研究方向为高性能网络计算与云计算、新型存储和系统结构,是我国高性能网络计算技术研究的先行开拓者之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特等奖、一等奖等奖励7项,发表论文150多篇。
张道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智能影像基因组学与疾病诊断应用
报告摘要:本报告将简要介绍我们近年来在影像基因组学及其疾病诊断应用方面的相关工作进展,主要包括医学影像(MRI/CT)快速重建、多图谱医学影像分割、脑网络分析、多模态医学图像融合分类、影像基因关联分析等,以及在阿尔茨海默病、精神分裂症、肺癌和乳腺癌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个人简介:张道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脑机智能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入选国家级领军人才、国际模式识别学会会士(IAPR Fellow),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和重点项目等资助。任IEEE TMI、Pattern Recognition、《自动化学报》等期刊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医学图像分析,脑机接口等,发表学术论文200 余篇,被引18000 余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2014-2022 连续9年入选Elsevier 中国高被引学者榜。
四、会议流程
五、联系方式
承办方联系人:吴老师 wujianlong@hit.edu.cn
主办方联系人:王老师 010-82544754 info@csig.org.cn
Copyright © 2025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643号 京ICP备12009057号-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95号 邮编: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