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会员系统  |  联系我们  |  加入学会  
学会动态
2023华南国际机器视觉展暨CSIG智能视觉感知与检测论坛将于6月27-28日召开
发布时间:2025-05-20      来源: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      分享:

由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CSIG)和汉诺威米兰展览(上海)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2025华南国际机器视觉展暨CSIG工业视觉大模型与智能检测前沿论坛”将于2023年6月27-28日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新馆)隆重召开。

本次论坛以“模型聚力,智检未来”为主题,将学术界和产业界相融合,邀请来自北京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深圳大学等多所高校人工智能与机器视觉领域专家学者,以及机器视觉产业界杰出代表,探讨工业视觉大模型与智能检测技术的发展前景,促进我国相关研究、应用领域的创新突破。

主办单位: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CSIG)、汉诺威米兰展览(上海)有限公司

承办单位:CSIG视觉传感专委会、CSIG视觉检测专委会、CSIG企业联络工作委员会

报名方式: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

图片1.jpg 

论坛日程

微信图片_20250520162830.png

✲会议具体时间安排以大会当天实际情况为准


 报告嘉宾


图片5.jpg 

 中山大学 赖剑煌 教授

个人简介: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副理事长、会士,广东省图象图形学会理事长(第四、五届)。中国计算机学会杰出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视觉专委员会副主任(第一、二届)、广东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安防协会人工智能专委会主任。1986、1989年分别在中山大学获学士、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9年在中山大学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已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广东联合重点项目、科技部科技支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自然科学类一等奖(2018排名1)、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2020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科技进步类二等奖(2016,排名3)、获得丁颖奖(2019年)、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已发表了约200篇学术论文,主要发表在ICCV、 CVPR、 ICDM等专业重要学术会议以及IEEE TPAMI、IJCV、IEEE TIP、IEEE TNN、Pattern Recognition等国际权威刊物上。

报告名称面向工业AI外观质检的柔性视觉检测技术及其应用

报告摘要工业AI外观质检是产品生产的最后一个环节,在外观质量检测方面,3C、锂电池、⾯板、太阳能和钢铁等⾏业客户有大量需求。本讲座首先将介绍工业AI外观质检的相关研究背景,包括行业现状、国家政策;其次介绍柔性工业视觉检测技术面临的挑战问题,并针对小样本和数据非平衡、缺陷尺度变化广和弱小目标检测难、跨场景和多SKU生产需要快速布局、推理速度需要跟上产线节拍等挑战性问题,重点介绍我们的解决方案,包括样本重构并融合的鲁棒的特征表示、基于小波引导的“提升-抑制”自注意力模型、基于原型引导的域适应缺陷检测、轴向分解的自注意力网络等方法;最后介绍相关技术在苹果手机、柔性包装、PCB板载LED灯等缺陷检测上的落地案例。


图片2.jpg 

上海交通大学 马利庄 教授

个人简介: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他是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理事、会士,计算机学会CAD&CG专委会副主任,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马教授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996),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首批人选(1997);上海市科技进步特等奖(第一完成人)、一等奖、二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马教授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80多篇,包括一系列IEEE TPAMI、TIP、CVPR等顶级论文,在跨媒体智能处理、人体姿态估计、3D场景分析与理解等方向取得一系列创新性成果。 其中与相关公司合作,核心技术开发的健康码覆盖14亿用户,在金融支付、寻人打拐方面取得重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14亿元;提出亚微米级智能视觉极限检测技术,新增经济效益超1200亿元,相关系统设备出口德、日、美。

报告名称亚微米级智能视觉极限检测技术及应用

报告摘要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制定智能制造强国战略。半导体芯片、新能源锂电池、复杂精密模组是尖端制造的核心;而工业视觉智能质检技术是保障其品质和安全的“火眼金睛”。传统质检方法存在看不清、检不出、部署慢等重大挑战,例如极耳超薄柔性正负极百层卷绕,电芯密封钉焊接存在三维缺陷,需氦气质检,是最具挑战的行业难题。高难质检技术无法突破,致使新能源汽车锂电池自燃事故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损失。项目组提出亚微米级智能视觉极限检测技术,攻克超高精度、超低漏检率、跨场景迁移等极限检测难题,检测上亿电池至今零自燃事故发生,是提升尖端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国之重器。

 

图片8.jpg

李裕荣 LMI战略客户经理 

个人简介:作为LMI Technologies公司的战略客户经理,李裕荣先生拥有丰富的3D视觉应用于汽车、3C、屏显、半导体等行业的应用经验。

报告名称LMI Gocator 软硬件结合,推动制造产业升级

报告摘要 聚焦 LMI Technologies 推出的全新 Gocator 6300 系列智能 3D 线激光轮廓传感器和Gocator 4000系列同轴线共焦,以及AI赋能的GoPxL AD,软硬件的紧密结合,旨在为工业自动化领域带来更高性能、更灵活、更易于集成的 3D 检测解决方案。


图片4.jpg 

 广东奥普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高红超  博士

个人简介:广东奥普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人工智能负责人,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后。有近十年从事机器视觉、人工智能方面的工作经验;作为项目负责人和核心骨干参与国家部委、北京市科委重大工程、广东省重点研发、粤澳科技创新联合项目 7 项,主导人工智能视觉技术在3C、新能源等领域的工业落地。发表高水平论文20余篇,被引次数仅900次,申请发明专利32项,授权发明专利11项,PCT 1项。2020 年 ESI高被引论文 1 篇。 2018 年,《中国科学》高被引获度热点论文奖一篇;2016年,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领跑者。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研究生优秀论文、中国科学院三好学生,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一等奖等奖项。

报告主题:“Ai+”助力机器视觉绽放智慧之“眼”  


图片3.jpg 

同济大学 何斌  教授

个人简介:国家杰青,同济大学教授,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上海市“东方英才团队”带头人。长期从事无人系统智能感知与检测研究工作,主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基金委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重大项目20余项,发表高水平SCI论文1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0余项。排名第一获得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国家级及省部级奖励。

报告名称:服务机器人智能感知与应用

报告摘要随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深度融合,服务机器人正逐步应用于家庭服务、康养照护等领域。机器人智能感知是突破其复杂动态场景应用局限的核心理论与技术,是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国家重大科技规划的重点攻关内容。本报告围绕服务机器人智能感知与应用,将探讨视触跨模态传感、感知大模型等前沿理论与技术挑战,以及在典型领域的实践进展与未来方向。


图片9.jpg 

深圳大学 罗成文 教授

个人简介: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大数据系统计算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助理、工业大数据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新南威尔士大学博士后研究员。主要从事多模态智能感知、人机协同等相关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24)、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等。担任ACM Computing Surveys等国际学术期刊编委及WWW等国际会议TPC成员。获得中国自动化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24、2022)、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9)、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自然科学一等奖(2023)、ACM SIGMOBILE CHINA新星奖(2022)等。

报告名称无线传感与跨域人体感知

报告摘要 随着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传感与多模人体感知成为人机交互、智慧健康、智能安防等领域的关键技术。无线感知技术通过分析环境中已有的无线信号(如Wi-Fi、毫米波、RFID等)的反射、散射特性,实现无接触、无传感器的环境与人体行为感知。本报告首先对近年来多模无线感知技术的发展进行简要介绍;然后对无线感知在身份识别、体征监测等人体感知领域的应用研究进行介绍;随后,针对基于无线感知的人体感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落地的鲁棒性问题展开讨论,并介绍其中的跨域学习方法。最用,对多模人体感知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图片6.jpg

北京领邦智能装备股份公司董事长/CEO 崔忠伟博士 

个人简介: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AI科学家、光学专家,中关村AI评委,著有《非线性建模与深度学习》等多本专著,50多项发明专利发明人,主持多个国家重点项目研发,精通营销、科技、金融、法律等。近年,带领公司进入视觉检测大模型及智能体前沿领域,2022年进入国家级揭榜单位,挂帅出征视觉检测大模型重大技术短板攻关。主讲人来自领邦智能,这是一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注于视觉检测领域的创新。领邦智能于2024年发布了视觉检测大模型iBrain,并于去年10月实现了视觉智能体的批量生产,推动大模型技术在工业现场全面落地。这项技术颠覆了传统视觉检测行业,实现了从专用小模型到跨领域、通用化大模型的转变,极大降低了模型开发和应用成本。演讲将通过丰富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地阐述视觉检测大模型如何实现少样本快速迁移应用,并在工业质检、装配确认及过程监控领域实现广泛落地。让我们共同期待主讲人为我们带来的精彩分享!

报告题目视觉检测大模型及智能体

报告摘要:本次演讲主题为《视觉检测大模型及智能体》,主讲人来自领邦智能,这是一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注于视觉检测领域的创新。

领邦智能于2024年发布了视觉检测大模型iBrain,并于去年10月实现了视觉智能体的批量生产,推动大模型技术在工业现场全面落地。这项技术颠覆了传统视觉检测行业,实现了从专用小模型到跨领域、通用化大模型的转变,极大降低了模型开发和应用成本。

演讲将通过丰富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地阐述视觉检测大模型如何实现少样本快速迁移应用,并在工业质检、装配确认及过程监控领域实现广泛落地。让我们共同期待主讲人为我们带来的精彩分享!


微信图片_20250520162838.png

杨键  成都恒坤视讯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 

个人简介:恒坤视讯执行总经理,从事机器视觉相关领域十年以上工作经验,先后主导基于光学微结构视觉光源的研发与制造,先后突破视觉光源多个应用领域国外供应商的技术门槛,产品涵盖了新能源、锂电、显示屏、玻璃面板、铜箔、铝箔、透明薄、PCB&FPCB的检测应用。

报告主题多角度入射线光源在PCB检测行业中的应用

报告摘要针对高反光/透明表面缺陷检测中存在的难题,独家设计了多角度入射反射式光学结构的 AOI 线光源检测方案。该方案通过替代传统分时频闪模式,可以高速检测复杂物体表面的缺陷。 PCB/FPCB 前道检测(缺陷分辨率≤50μm)、高反光电子材料(透光率差异检测精度≤0.1%)及印刷品(检测速度 50m/min,色彩偏差 ΔE≤0.5)等场景中的稳定性与精准性。提供可靠的工业化解决方案。

 


Copyright © 2025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643号   京ICP备12009057号-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95号 邮编:100190

技术支持:中科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