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IG图像图形中国行”是由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主办的学术活动,旨在推动图像图形学科的普及,加强各高校研究所以及企业间的交流。自2017年4月起,分别在扬州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兰州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海南大学、福州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佛山科技学院等及深圳、烟台成功举办了100余期,线上线下参会人数累计数万人次,受到业界好评。
本次活动交流主题为“恶劣海洋环境下的具身智能系统精准感知与交互”,将围绕水下机器人、世界模型、海洋环境感知、无人机等具身智能前沿进展展开深入探讨。报告内容将系统性地介绍具身智能的内涵和发展现状,分享最新的研究进展与成果,并展望应用前景以及面临的挑战。
活动信息
主办单位: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CSIG)
承办单位:CSIG机器视觉专委会、大连理工大学
会议时间:2025年8月30日9:00
会议地点:大连理工大学学生创新实践中心206
特邀专家
董军宇 教授
个人简介:董军宇,中国海洋大学教授,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部部长,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董军宇教授长期从事海洋科学与工程中的计算机视觉与机器学习相关研究工作,在相关领域主持承担了包括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科技创新 2030 重大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等在内的10项国家级项目。在水下高分辨率三维成像装备、浮游细胞原位观测、海洋环境要素预测及可视化等领域具有丰富的研究基础和实践经验。董军宇教授已在相关领域国际主流期刊及顶尖国际会议发表论文两百余篇,多篇论文入选高被引论文,入选世界顶尖科学家榜单。是国际期刊Intelligent Marine Technology and Systems的创刊主编。
报告题目:水下光学高精度三维成像及机器人应用
报告摘要:由于海底工作环境复杂恶劣、传统水下摄像无法进行三维精准测量,而声学成像无法获取高分辨率数据及表面颜色纹理信息。水下高精度光学三维成像产业发展于二十一世纪初,得益于水下机器人、水下成像技术、计算机视觉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提升。水下高精度三维成像技术及机器人需求广泛,可以覆盖从海洋工程、水利枢纽等各类基础建设的检测、监测,到海底结构物精细化三维扫描测量、海洋物种中包括鱼类、珊瑚、牡蛎礁、贝壳堤等生物的高分辨率三维形态分析,再到水下考古对海底沉船、遗址等高价值文物的高精度三维测绘与挖掘研究等领域。本报告主要汇报项目组研发的三维高精度成像装备,其精度可达毫米级,多项性能指标(包括探测距离、距离分辨率、水平分辨率、耐压深度、采样速率等)有望超过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同时可以灵活搭载国产潜器。
兰旭光 教授
个人简介: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现任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研究领域为计算机视觉、机器人学习、多智能体博弈及人机共融协作等。担任中国自动化学会共融机器人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认知科学学会理事、副秘书长,人工智能学会“认知系统与信息处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仿真学会“智能无人系统建模仿真”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的著名期刊和会议上如IEEE Trans和ICML/ICLR/RSS等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出版编著1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创新2030人工智能重大项目等科研项目10余项,相关研究成果已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获自动化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担任国际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 Learning System等期刊的编委。曾担任IEEE CYBER2019 和ICIRA2021大会联合程序主席,IEEE RCAR2023和ICIRA2024大会主席,IEEE 高级会员。
报告题目:具身智能的挑战与边界:物理世界模型构建与因果推理
报告摘要:报告简要介绍具身智能的内涵和发展现状,特别是机器人在物理世界行为智能方面的进展和面临的挑战,并分析了具身智能的边界。进一步提出了一种自我进化的具身智能框架,该框架以“感知-学习-想象-执行-反馈”一体化为核心理念,旨在实现更高效、更灵活的具身智能系统设计。构建了非结构场景基于视觉常识推理的机器人自主作业和持续学习方法,将多模态大模型融入人-机器人交互,使得机器人能够在动态非结构场景进行视觉常识推理,完成自主作业。报告还介绍了世界模型驱动的自举模型预测控制、想象引导决策大模型的多机器人自主协同方法,以及相关算法在航天、航空、物流等领域的应用。
陆慧敏 教授
个人简介:东南大学首席教授、海洋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科瑞唯安全球高被引学者,2024年日本研究前沿奖获得者。已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CCF/CAA A类论文40余篇,SCI他引6000余次,ESI高被引或热点论文30余篇,日本专利2项、PCT专利1项、中国专利4项。获IEEE福冈支部优秀学生研究奖、IEEE CAS分会优秀论文奖、IEEE CIS Outstanding Paper Award、日本国土交通省观光厅国际贡献奖、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等荣誉20余次。担任Cognitive Robotics期刊主编,Applied Soft Computing, Wireless Networks, IEEE/CAA Journal of Automatica Sinica, Pattern Recognition等期刊编委, IEEE高级会员、IEEE Computer Society Big Data Technical Committee主任委员。研究方向包括海洋观测、机器人、人工智能和物联网。
报告题目:具身海洋环境感知
报告摘要:环境感知技术使机器人能够准确感知周围环境的变化,包括视觉感知、听觉感知、触觉感知等多种感知方式。通过这些感知方式,机器人能够获取周围环境的详细信息,为后续的决策和行动提供依据。本报告主要是介绍具身环境感知技术在海洋机器人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对实际工程应用中的问题进行探讨。
孙健 教授
个人简介: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院长,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网络化系统,控制系统安全性等。在IEEE汇刊、Automatica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2019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现任第八届教育部科技委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集群智能与协同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网络科学与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Systems》、《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自动化学报》等刊物编委。
报告题目:无人机自主飞行轨迹规划
报告摘要:近年来,无人机在国防、农业、植保、快递运输、灾难救援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无人机飞行轨迹规划是无人机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本报告将介绍最优控制与强化学习方法在无人机自主飞行轨迹规划控制方面的最新研究研究进展。包括时间自适应模型预测控制轨迹规划与跟踪、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避障竞速飞行、分解策略-连续评价的强化学习策略、无人机激进飞行轨迹规划等内容。
李玺 教授
个人简介: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国家杰青,NAAI Member, IAPR/IET/AAIA Fellow,IEEE Senior Member,CCF/CSIG杰出会员,国家青年特聘专家,浙江省特聘专家,浙江省杰青。从事人工智能和计算机视觉等领域的研究,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0余篇。担任国际期刊编委(如TMM)和会议的Area Chair(如ICCV)。主持科技部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基金委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基金委数学天元基金交叉重点项目、教育部重点规划研究项目、军科委重大专项项目、浙江省基金重大项目、浙江省杰青项目以及宁波科创甬江2035重点研发项目。以第一完成人分别获得2023年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创新奖一等奖,2025年、2024年和2022年华为公司“难题揭榜”火花价值奖,2023年陆增镛CAD&CG高科技奖一等奖,2021年华为公司优秀技术合作成果奖,2021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个人奖)以及2021年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此外,获得2022年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2),2021年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4),2013年中国专利优秀奖(排名第五)以及2012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9)。荣获四项最佳学术论文奖。指导学生获得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博士学位论文激励计划和浙江省优秀硕士论文奖。
报告题目:基于多模态表征的图像和视频世界模型生成
报告摘要:当今,图像和视频生成是人工智能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尤其是背后隐含的交互式世界模型建模方式。本报告主要围绕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学习方法,进行多模态高效生成、理解和表达等多维度视角进行了深入剖析。系统地回顾了多模态特征表达和学习领域的不同发展阶段,介绍了近年来我们利用特征学习进行视觉语义分析和理解生成所做的一系列代表性的研究工作及其实际应用。特别关注这些技术在构建视频生成驱动的可实时交互世界模拟器中的应用潜力。世界模拟器旨在通过生成符合物理规律的动态视频序列,模拟真实世界的演化过程,为决策、仿真和内容创作提供基础,这对生成模型的 高效性、可控性、时序一致性与物理合理性 提出了核心要求。报告的最后将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涉及多模态视觉生成和理解所面临的一些开放性问题和难题。
程龙 研究员
个人简介:博士,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IEEE Fellow, IET Fellow,主要从事物理人机交互、可穿戴设备、智能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受聘 IEEE CIS Beijing Chapter主席,担任《IEEE/ASME Transactions on Mechatronics》、《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中国科学信息科学》、《自动化学报》等国内外刊物的编委。入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北京市杰出青年基金。获得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4/5)。
报告题目:面向具身操作的柔性触力觉感知技术
报告摘要:柔性触力觉传感技术因具有可贴合人体测量、安全性高、适应性强的特点,在健康监测、疾病诊疗、体育训练、游戏娱乐和康复医疗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特别是随着具身智能的发展,以触力觉和灵巧手为代表的具身操作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现有柔性传感器主要包括柔性应变传感器、柔性触觉传感器、柔性温度传感器等。目前,高灵敏度,高柔性,良好的稳定性对于柔性传感器而言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本报告围绕柔性可拉伸传感器设计展开,主要包括可拉伸柔性应变传感器、可拉伸触觉传感器设计与制作,触力觉传感器的即插即用等内容。
执行主席
会议日程
联系方式
承办方联系人:
刘老师 15042266655 jinyuanliu@dlut.edu.cn
主办方联系人:
王老师 010-82544754 info@csig.org.cn
Copyright © 2025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643号 京ICP备12009057号-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95号 邮编: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