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动简介
“CSIG图像图形中国行”是由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主办的学术活动,旨在推动图像图形学科的普及,加强各高校研究所以及企业间的交流。自2017年4月起,分别在扬州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兰州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海南大学、福州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佛山科技学院等及深圳、烟台成功举办了100余期,线上线下参会人数累计数万人次,受到业界好评。本次“CSIG图像图形中国行”由CSIG人机交互专委会与山东大学(威海)联合承办,交流主题为“低空视域下的智能交互”。
主办单位: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CSIG)
承办单位:CSIG人机交互专委会、山东大学(威海)
会议时间:2025年11月8日 14:30-17:30
会议地点:威海市文化西路180号山东大学知行北楼6楼会议室
二、执行主席
卞玉龙 副研究员
个人简介:卞玉龙,山东大学低空科学与工程学院 副研究员。ACM SIGCHI 中国委员会执行委员、CCF 人机交互专委会委员,CSIG 人机交互专委会委员,山东省高校优秀创新团队负责人,山东大学未来计划学者。长期从事计算机科学和心理学的交叉研究,围绕虚拟现实与人机交互、心流交互设计和计算和智能心理评估与干预等研究方向,近5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博士后面上项目一等资助1项,并作为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相关成果在ACM CHI,UIST,Ubicomp,IEEE TVCG,TAFFC,IJHCS, Science China等CCF A类TOP会议和期刊及以及《心理学报》、《心理科学》等CSSCI权威核心期刊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共70 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10 余项(第一发明人4项),申请软件著作权 4项,参与编写和修订著作 2 部,其中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人机交互基础教程》在国内百余所高等院校作为教材使用,是目前国内高校使用最广的人机交互教程。获省部级科研奖励4项,荣获2020年度ACM新星奖。
刘娟 副教授
个人简介:刘娟,山东大学低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人机交互、虚拟现实、心理学、医学、教育学等方面交叉学科的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参与国家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等项目。在相关领域的国际一流刊物和顶级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美国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20余项,编写教材1部。荣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威海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ACM济南分会优博奖。自主研发的基于混合现实水族馆的面向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认知康复训练系统及装备,已在国内三甲医院进行了为期7年的临床使用,使用病患超3000人次。
三、特邀专家
黄进 研究员
个人简介:黄进,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剑桥大学公派访问学者,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中科院软件所杰出青年科技人才,中科院特聘骨干研究岗位获得者。2018年提出“三高斯”移动目标获取不确定性模型,建立了动态交互不确定性理论体系,在CHI、UIST、IJHCS、中国科学、软件学报等会议、期刊上发表论文 70 余篇,担任2020-2022 ACM CHI程序委员会委员,CHI、TOCHI、IJHCS、Ubicomp、IEEE VR、UIST等会议、期刊审稿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科技委项目多项,10 项国家发明专利获得授权,参与制定国家标准 2 项,多项技术与系统在教育、医疗、办公等领域得到应用。(个人主页:http://www.jin-huang.net/)。
报告题目:空间计算情境下的交互运动建模与增强
报告摘要:空间计算算法和软硬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其极有可能成为下一代新型人机交互范式。然而,该情境下的人机交互面临自然性与适配性的多重挑战,如何在此类情境中精准建模用户行为并实现交互增强是一个继续解决的问题。本报告围绕上述问题,结合报告人团队在交互建模、空间计算、用户评估方面的相关工作,系统介绍了在“三高斯”交互运动不确定性模型,及其在复杂空间计算环境中实现运动增强的若干探索,旨在为构建更自然、高效的空间计算交互系统提供了思路与参考。
姚超 教授
个人简介:姚超,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特聘教授,北科鼎新学者,入选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北京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图像处理、具身感知、人机交互等。在TIP、TVCG、TCSVT、NeurIPS、Ubicomp、ACM MM、AAAI、自动化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及会议上发表论文8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项。主持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项目课题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子课题各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交流合作重点项目课题1项等国家级项目10余项,2022年获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获中国电子学会、中国黄金学会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7项。(个人主页: https://yaochao1986.github.io/)
报告题目:面向VR场景的手势交互技术
报告摘要:手势作为人类最自然、直观的交互方式,在人机交互领域具备广阔应用前景,当前已深度融入远程工作、医疗保健、教育等 AR 场景。本报告聚焦两项核心技术成果:一是针对现有传感器手套稳定性差、灵敏度低、噪声干扰严重的行业痛点,研发了基于稀疏拉伸传感的交互手套,并提出动态三维手势重建算法,通过极简硬件设计实现超长续航,既突破传统硬件性能瓶颈,又降低复杂交互场景的设备成本与能耗,为工业远程操控、医疗康复训练等对设备稳定性和续航有高要求的场景提供可靠解决方案;二是创新应用裸手交互方法实现 VR 场景下的笔式输入,区别于传统 VR 依赖手柄的交互模式,通过精准识别用户握笔微手势变化捕捉输入指令,有效区分书写、擦除、选择等不同输入意图,大幅提升 VR 交互的自然性与精准度,为 VR 教育板书、虚拟设计绘图等场景提供更贴合人类操作习惯的交互路径。
赵立 研究员
个人简介:赵立,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研究员,就读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和哈佛大学医学院,曾任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助理教授。现任国际磁共振学会会刊Journal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副主编,2024年当选为国际医学磁共振学会脑脊液循环(ISMRM NeuroFluids)分会候任主席。主要研究领域是磁共振无创血流灌注成像,包括磁共振成像物理、信号采集编码,以及医学图像处理等技术,所做无创脑血流灌注成像技术被纳入国际共识、用于中国脑计划,进入国际知名公司产品。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课题1项,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国际阿尔茨海默基金会项目1项等。(个人主页:https://person.zju.edu.cn/lizhao)
报告题目:医学图像的物理分辨率和超分辨率
报告摘要:即使用一台高清显示器显示一张模糊照片,我们依然难以看清楚照片里的细节。类似的情况也在医学图像中经常发生,但是却没有被广泛地意识到。本次报告将主要介绍医学磁共振成像中的物理分辨率与表观分辨率的差别,以及基于此的成像方法、深度学习模型设计和超分辨率模型设计。
胡世昂 副教授
个人简介:胡世昂 安徽大学副教授,硕导。GBC脑电常模大数据质控项目负责人,CCF人机交互专委执委,CAAI情感智能/脑图谱专委执委,中国认知科学学会社会认知分会理事,CSBME医学神经工程分会委员。在神经工程领域发表论文30余篇, 论文获IOP China Top-Cited Paper Award、入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SDG计划、IEEE-JBHI研究亮点等。主持和参与国自然青年、面上、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子课题、MITACS等项目。研究兴趣包括神经认知、脑信息处理与类脑智能。
报告题目:静息脑电常模全管线构建及其认知障碍识别应用
报告摘要:头表脑电虽已有百年历史,其在精神疾病的早筛诊断方面仍没发挥出效力,受限于数据的复杂异质特性,规范化的建模统计方法尚未建立。本报告以全球脑科学联盟号召整合的全球脑电常模大数据为依托,侧重从脑电规范化记录、自动化预处理质量控制、神经节律精准量化、脑龄预测与脑网络常模构建及应用方面介绍最新进展,揭示数据采集、登记、解析和建模整合视角下的脑电规范化建模管线。
四、会议流程
14:15-14:30 会议签到
14:30-14:40 校领导致辞
14:40-15:20 主题报告:空间计算情境下的交互运动建模与增强 黄进 研究员
15:20-16:00 主题报告:面向VR场景的手势交互技术 姚超 教授
16:00-16:40 主题报告:医学图像的物理分辨率和超分辨率 赵立 研究员
16:40-17:20 主题报告:静息脑电常模全管线构建及其认知障碍识别应用 胡世昂 副教授
17:20-17:30 活动合影留念
五、联系方式
承办方联系人:
卞老师 18769780250 bianyulong@sdu.edu.cn
刘老师 18663130903 zzzliujuan@sdu.edu.cn
孙老师 18810117223 sunwei2017@iscas.ac.cn
主办方联系人:
王老师 010-82544754 info@csig.org.cn
Copyright © 2025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643号 京ICP备12009057号-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95号 邮编: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