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数字化时代,如何掌握手机摄影技巧,让自己拍摄的照片更让人喜欢;运用手机摄影的来记录我们身边的文化,保护和传承我们的自然与文化遗产,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7月19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手机摄影公益培训暨温瑞塘河古建筑水文化数字化影像保护”瓯越科普宣讲活动在博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二楼文化礼堂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CSIG),瓯海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办,CSIG图像应用与系统集成专委会、CSIG数字文化遗产专委会、博园社区等单位共同承办。旨在通过党建引领与校社联动的创新模式,科普手机摄影知识和拍摄技巧,传播手机摄影在家庭影像文化,居住文化,塘河古建筑水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新路径。
上午9时整,70余人的会场座无虚席,主持人热情开场,活动正式启动。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手机摄影已成为大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美的追求,更成为记录生活点滴、社交平台分享美好瞬间的便捷方式。博园社区和周边居民们学生们,正是被这份对手机摄影的热爱与需求所吸引而来,渴望通过手中的手机,捕捉生活中的每一个精彩瞬间,留下珍贵的记忆。同时,来自温州大学教育学院两支实践队和温州大学摄影协会的的同学们,也带着对温州母亲河温瑞塘河的深深情感与责任齐聚一堂,共同探索手机摄影的无限可能,为古建筑的守护与水文化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活动特别邀请到拥有中国图象图形学会图像应用与系统集成专业委员会委员、数字文化遗产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多项荣誉称号的胡铸鑫老师担任讲座嘉宾。曾获第十二届钱学森城市学金奖提名奖(城市学领域最高学术奖),温州市人民政府“金燕”奖,温州市人民政府名师名家,胡老师以其深厚的专业功底和近二十年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参与者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手机摄影公益讲座。他首先简单介绍了手机摄影的发展历程及其与单反的区别。而后着重介绍了手机摄影的基础知识,从手机关键参数的调整到手机各功能技巧的运用进行详细讲解。随后,老师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图示,说明了九宫格法、黄金分割点法、对称等经典构图原则,并鼓励大家从不同角度观察取景,寻找最具表现力的构图方式。最后胡老师精选了一批优秀的千年塘河宋韵今辉摄影作品,家庭摄影照片,逐一剖析了拍摄时的光线条件、构图思路,并强调了家庭影像的重要性。在胡老师的精彩剖析下,每一张照片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讲述着一个个温馨而动人的故事。他不仅仅是在讲解摄影技巧,更是在传递一种生活的态度——用镜头去捕捉生活的美好,用照片去记录情感的流转。
胡老师还特别强调,自己所拍摄的照片不仅是对塘河美景的简单记录,更是对塘河文化深刻内涵的艺术诠释。它们将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更多人通过手机屏幕感受到塘河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手机摄影的即时分享性,也极大地促进了塘河文化的传播与传承,通过将拍摄的作品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进行展示,可以扩大塘河文化的影响力,让更多人了解温瑞塘河的历史故事与文化遗产价值,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保护塘河环境和文化传承中来。
接着温州大学教育学院宋韵塘河实践队同学全面地介绍了塘河文化。塘河文化作为温州独特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与地域特色,它不仅是温州人民世代生活的见证,也是江南水乡风情的缩影。不仅如此,他还细数了温州各地塘河文化的多样民俗风情,展现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最后说明了塘河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呼吁大家共同努力,让这一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继续发光发热,为后代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随着时间的推移,活动逐渐接近尾声,但大家的热情却丝毫未减。他们纷纷表示,这次活动不仅让他们学会了手机摄影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意识到即便是日常使用的手机,也能成为记录家庭生活,记录塘河古建筑风貌、展现水文化灵动的强大工具,激发了他们对家乡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他们承诺,将把今天所学拍摄技术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用镜头记录下那些被岁月雕琢的古建筑,以及流淌着历史故事的河水,保护好塘河的生态环境,为传承和弘扬水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此次“手机摄影公益培训暨温瑞塘河古建筑水文化数字化影像保护”活动,不仅是一次手机摄影科普活动,也是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更是对家乡母亲河温瑞塘河这一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有力推动。在党建引领下,校社联动,定能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文:龙衣东 图:刘思佳
Copyright © 2025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643号 京ICP备12009057号-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95号 邮编: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