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1日,第一届CSIG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论坛在青岛银沙滩温德姆酒店菊厅成功举办。会议由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研究员朱翔昱和北京科技大学副教授徐婧林担任主席,邀请了重庆邮电大学副教授聂浪、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沈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生夏瑞阳、中山大学博士生周昱臣、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毛欣天、北京邮电大学博士生吴振宇作特邀报告。论坛聚焦图像图形学领域的学科前沿,展开了深度研讨。
CSIG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论坛合影
会议伊始,主持人就本次论坛的背景进行了介绍,简要阐述了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该计划旨在推荐一批具有学术潜力、创新能力的在读博士生,依托全国学会进行托举培养,通过组织吸纳、学术兼职、支持学术论文发表、提供学术交流平台、资助开展出国(境)访学等方式,促进博士生能力提升。随后,主持人介绍了各位报告人的研究领域与学术成果,并欢迎所有参会者积极参与后续的学术讨论。
论坛主席朱翔昱作背景介绍
首先,重庆邮电大学副教授聂浪作了题为《基于学习的图像变换方法》的报告,介绍了图像变换领域的最新工作。他针对现有方法依赖于手工设计特征,在低纹理、低光照等场景下不够鲁棒的问题,从深度学习的角度出发,围绕“单视角图像-多视角图像-时序图像”这三个维度对传统的图像变换任务进行探索,为实现兼顾性能、效率和鲁棒性的图像变换方法提供新的视角。
聂浪副教授作报告
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沈飞作报告《面向电商场景下的可控图像生成》。他介绍了一种统一条件框架,通过融合服饰外观、人体姿态与属性特征,并借助特征级与图像级建模、跨模态注意力与属性自适应注入机制,实现服装结构、颜色、Logo 等细粒度因素的解耦控制,为电商平台在多SKU、跨场景和多风格条件下的规模化内容生成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撑。
沈飞博士后作报告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士夏瑞阳生以《面向可信AIGC的伪造检测防御》为题作报告。他围绕AIGC伪造技术,重点介绍了面向人脸伪造的检测及防御技术。他从取证及生成两个维度展开,从取证角度,构建鲁棒水印嵌入、生成过程可追溯框架及AI生成内容标识标准;从生成角度,通过对抗学习技术获取面向生成模型的对抗扰动,以破坏生成模型对人脸身份及属性的恶意篡改。他认为可信AIGC需考虑检测及防御技术下的多种方案,并结合轻量化检测工具与自适应防御模型,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夏瑞阳博士生作报告
中山大学博士生周昱臣作报告《认知启发的交互理解方法研究》,聚焦于以人为中心的人工智能,旨在使智能体能够解析人与环境及实体间的交互关系,从而推动交互关系理解。他认为交互关系反映了场景语义、逻辑和因果信息,对视觉内容的高层次理解及生成至关重要,可应用于智能驾驶、机器人及人机交互等领域。他聚焦于智能驾驶与自然视觉两大应用场景,以人类认知机理为研究切入点,结合眼动注意机制、层次化理解过程与结构化知识表征等方法,系统探索了理解复杂交互关系的有效途径。
周昱臣博士生作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毛欣天作报告《频域特征在图像复原的应用》。他通过在神经网络中引入频域激活的特性,构建了残差傅里叶激活模块,显著提升了原有基于残差模块的神经网络去模糊性能。此外,他介绍了深度学习中通道维度上的全局自注意力机制是低频信号主导下的粗粒度全局学习这一发现,并由此构建了特征频域空间的局部自注意力机制,实现了粗粒度与细粒度兼顾的全局学习模式,为图像频域特征的使用提供了新的视角。
毛欣天博士生作报告
北京邮电大学博士生吴振宇作报告《面向移动操作的高效策略迁移》,他围绕具身智能中现有VLA模型局限于固定底座操作,无法直接迁移到移动操作场景的问题,介绍了一种高效策略迁移框架:以零样本方式将固定底座操作的VLA模型迁移到移动操作任务,从而充分利用VLA具备的泛化性引导移动操作动作规划。他以移动操作巡航与操作阶段过渡阶段为切入点,通过全身轨迹优化、细粒度交互区域定位和几何场景图构建三个方法,有效地将现有局限于固定底座操作的VLA迁移到移动操作任务中,推动移动操作朝人类世界部署的进程。
吴振宇博士生作报告
会议上,大家踊跃发言,积极地向讲者们提出问题,并且各位讲者都结合自己在相关领域的知识对各个问题进行了耐心的解答。
提问环节
最后,本次论坛主席朱翔昱副研究员代表全体与会人员,向莅临分享的讲者及积极参会的师生们致以诚挚感谢。至此,CSIG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论坛圆满落下帷幕。
Copyright © 2025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643号 京ICP备12009057号-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95号 邮编: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