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会员系统  |  联系我们  |  加入学会  
奖励与推荐
【CSIG奖励访谈】教学成果激励计划二等类项目“人工智能课程群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实践”
发布时间:2025-03-24      来源: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      分享:

image.png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旨在表彰取得教学成果的集体和个人,鼓励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为宣传科技工作者积极进取的工作精神,聚焦获奖团队背后的故事,学会近日对荣获2024年度CSIG高等教育教学成果激励计划二等类项目“四心导向-四链强化-四轮驱动的 人工智能课程群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的项目团队进行了专访,以对话的形式,为读者们提供一次了解他们的机会。

下面就跟着我们的脚步,走进今天的受访团队!

问题一:感谢您接受CSIG专访,请先简单介绍一下您的教育教学经历:

我的教育经历既简单也复杂,简单是因为我是土生土长的南理工人,1995年-1999年在南理工应用数学系获得计算机数学理学学士学位,并攻读应用数学的硕士学位,后因为对计算机机科学感兴趣,硕博连读攻读计算机视觉方向的工学博士学位,2004年3月博士毕业,后一直任教于南京理工大学。

我从讲师干起、一直到教授。任教期间,我在控制科学与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方向、美国伦斯勒理工“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系统” 方向有两次博士后的经历。因此我的教育教学经历横跨了数学、计算机、控制与电子工程等多个领域。

而在任教过程中,我主讲了《程序设计》、《计算机图形学》、《分布式虚拟现实》、《现代仿真理论与方法》、《数字图像处理》、《图像分析基础》、《多尺度几何分析与稀疏表示》《数据科学与工程》等本科、研究生课程;特别是,我一直深耕图像分析领域的课程教学,我著作了《现代图像处理学导论》(科学出版社出版,2023),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十四五规划教材、其《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类如华为智能基座金课,研究生全英文课程(Fundamentals of Image Analysis)获得江苏省全英文精品课程(2020),江苏省优质课程(2022)和工业和信息化部特色优质课程(2024)。现在“一生一课”、“一生一教材”是我追求的目标,我希望成为学生心中的好老师,研究生心中的好导师。以此为目标,我已经培养了100余名硕士毕业生,近20名毕业博士生,还有7个“一带一路”外国留学博士毕业生。我以我的研究生为骄傲,他们的创新性科学研究是推动我不断前行的动力。

问题二:获奖成果介绍:

项目由南京理工大学“视觉计算与人工智能”十佳导师团队完成,完成人包括肖亮,杨健,唐金辉,陆建峰,宫辰,练智超等。 团队成员合影-1_207978171.jpg

项目针对研究生面向国家战略和学术前沿问题的自主创新内驱动能不足、人工智能自主创新的知识和能力体系的基石不牢、研究生培养中“学科-平台-项目-团队”科教融汇机制不够等问题,构建了“四心导向育魂、四链进阶强基”课程群探究式教学体系,引导研究生主题式和项目式学习;形成“学科驱动、平台联动、项目引动,团队协动”的“四轮驱动拓新”育人模式,培养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点-1_207978171.png

创新点2-2_207978171.png创新点-3_207978171.png

问题三:将成果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是怎样开展的呢?

面向国家战略发展和科技产业变革形势,新时期人工智能自主创新人才培养承载科技强国、科技强军的重要使命,亟需一大批“理论基础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在教学实践方面,我觉得需要解决研究生人工智能自主创新的知识和能力体系的基石不牢的问题,因此研究生课程和课程群设计对人才培养非常重要。目前,人工智能核心课程中,如图像分析基础、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原理、机器学习、模式识别等课程间知识冗余严重、而且知识割裂问题现象突出。为此,我们的做法是从智能系统建模、认知、解析、架构与创新层面,形成人工智能数学与优化基础、专业基础(人工智能原理、模式识别、机器学习)、支撑技术(图像分析、自然语言理解、知识图谱)到复合应用(智能控制与决策、智能制造、智能机器人等)的课程体系。

在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我们以重大项目成果反哺教学,构建“AI算法→AI赋能系统设计→AI赋能系统集成研发创新意识”的递进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基础算法层”、“组件层”和“系统层”项目式教学案例库,实现理论-实践-创新的项目式探究式教学。并通过构建“学科交叉驱动、优质平台联动、重大项目引动,团队导学协动”的“四轮驱动”创新人才培养举措,解决了研究生培养中科教融汇作用不够的问题。

特别的,我们的“视觉计算与人工智能”团队,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杨健教授和唐金辉教授等,也有全国计算机专业类优秀教师陆建峰教授,以及以宫辰教授为代表的国家级青年人才,因此形成了有效的“传帮带”机制和研究生集中指导机制。我们定期举办研究生研讨班、每年固定举办人工智能领域的暑期学校,举办PRCV等学术会议等,有力的推动了研究生学术创新氛围。为研究生营造PCA-LAB,IMAG、AlphaImage等团队形象,增强学生的团队自豪感。并且在团队氛围下,形成了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合的良好环境,研究生主动承担国防任务和重大项目关键技术攻关的意识明显增强。

 研究生团队-1_207978171.jpg

问题四: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给广大的教学工作者呢?

需要上好一门课,并且在课程教学和课程建设中,通过项目式教学,与学生一起共建课程;需要做好一导师,并且在日常科研和学术研究中,通过项目式牵引,与学生一起共振成长;

需要干好一件事,这件事是一门课程、一个老师和一本教材,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教学成果。

问题五:您的获奖感言:

研究生教育教学,需要和研究生情感同鸣、学术共振,人生共长。感谢CSIG。感谢团队,感谢各位研究生!

Copyright © 2025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643号   京ICP备12009057号-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95号 邮编:100190

技术支持:中科服